说到毛泽东的童年,谁要是还停留在那种“伟人自出生自带光环”的滤镜下,那可真的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。你说,咱们一听到开国领袖、红色巨人,脑子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一副气定神闲,小时候就走在田埂上指点江山的画面?不!大错特错。毛泽东小时候,其实跟你、我,跟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,多少有点像——甚至比咱们大多数人都“难搞定”。这还真不是编段子,1936年陕北窑洞里,他自己跟斯诺聊起小时家里的阵仗,直接甩出一句:“我家分两个党!”说白了,父亲那边一个人独挑大梁当“执政党”,毛泽东、母亲、弟弟临时组队,组个“反对党”跟老爷子明里暗里斗智斗勇。这画风,搁在今天没准能火出一部国产家庭伦理大剧。
可你要问,家里真就这么简单明了地“两党对峙”吗?怕是没那么容易,下边的水可深着呢。毛泽东的那位父亲毛贻昌,说实话,小时候大多数人看到的“父爱”是什么样?顶多打打屁股、喊两句狠话。可毛贻昌,懂行的都晓得,是湘军里摸爬滚打多年的狠角色,那手上的茧粗得跟牛蹄子差不多。曾经,十五亩薄田都典当掉了,家里一地鸡毛,他硬是退伍带回一身的“血性”,做起生意风风火火。很快,铜钱一摞一摞数回来,粮食一年到头运得家里满仓。可说来怪哉,这家底子越厚,老头子那手却没软过,反而变着法子磨炼儿子,甚至连“吃饭”都要在碗底下搞点“小动作”。人说“穷养儿子富养女”,可毛贻昌一碗粗米,那是专门留给毛泽东的。要放今天,估计网上热搜分分钟“家长区别对待,心理阴影面积多少平米”,可彼时的毛家,这叫“锻炼吃苦耐劳的筋骨”,一句话,硬核到没朋友。
再说这藤条抽得是哪门子“爱”?有人说,那不过是旧社会大家长制的余孽,美国小孩要碰上,分分钟报警,家事变刑事。可毛家那年代,一切都包裹在“养活子孙、传承产业”的硬壳里。毛泽东小小年纪,别说上树捉鸟玩泥巴了,算盘、账本、农活全都往后脖子上压,收割,放牛,拾粪,雕虫小技能练成什么本事?但你不做,他可会当众吼你一句“懒惰无用!”说句讲究的,毛贻昌其实想把家族事业攥在儿子手里,儿子却偏不信这套,一本正经搞点小叛逆,闹得父子之间火星四溅。有那么一回,毛泽东迷上闲书忘了农活,俩人在池塘边上演了一出腥风血雨。儿子怒喊:“你再过来我就跳了!”老爸那一瞬间,还是多少有点怂,最后妥协了,可这隔阂一埋下,日后谁也没法当面拆。
可最搞人心态的,还不是皮肉之苦,更是一碗饭中的小心思。粗米细米之分,看似小题大做,其实酸楚人在肚里。有的网友要说了,这是不是有点上价值了?你懂啥,用那点粗米,说是锻炼,实则也是警醒,家长那点“打压”全藏在一碗饭里。一边是父亲在加紧攫取外面世界的财富,甚至为了收购亲戚家的田地都不手软,一边是母亲偷偷接济贫穷的亲人、孩子在边上添把力气帮母亲劈柴挑水。你以为这只是家庭伦理?人家毛泽东小时候就在灯底下琢磨了:“这些田,将来该还给穷人。”不少人要感慨一句,这要搁我,一辈子最多翻个白眼;可毛泽东,那是打小心里就有革命的种子让老爹无意中种下了。
慢着,父亲真就一点机会不给?非也。书里说他发现毛泽东“偷读闲书”,一开始暴怒骂人,后来发现娃娃农活干得也不赖,书也爱看,居然破天荒放了一马,“偷来的时光”由此成了少年毛泽东汲取外界养分的一片净土。这事听着不起眼,但你看后面毛泽东那海纳百川的学识,多少就是这样点滴养成的。
走到十六七那年头,毛贻昌又想着让儿子接自家铺子,干脆直接押进米行当学徒。你懂的,这种父辈思维,就是盼着儿孙绕不开前人踩出来的路。可偏偏毛泽东,哪怕父命难违,也自己偷偷找路。说服父亲“学经商、赚钱更多”,父亲那点算小账的脑筋反被儿子堵了回去。看那“钱罐子”的底,毛老爷子也是郁闷,“你可千万别给我败光了!”这句嘟囔倒有几分今日家长唠叨的熟悉味道。
转身再看毛泽东远行的背影,那种自由扑面而来,和刚进家门时的局促判若两人。就在远离父权的那一刻,一个少年的天空突然就辽阔了起来。《言志》一文里,直言“救国救民需大本领”,换到今天,这大抵叫做“开卷有益,读书改变命运”。
可天上掉馅饼的事有没有?想都别想,命运还常常带点嘲讽。不幸的是,等到毛泽东终于学业有成,也经历了母亲病逝,亲自把父亲接过来吃饭。席间,他毫不掩饰地告诉朋友,“家父治家有方,由贫转富全靠毅力。”饭后留影,留下父子共处的最后身影,很快父亲就撒手人寰。而毛泽东赶不回来,只能在北方一边跪拜一边泪流,这一跪一哭,千般复杂情绪都化不开。
讲到这里,也许你会想,难不成毛泽东对父亲那一套就全盘否定了?这倒也未必。岁月转了一大圈,人到中年时,那根曾经打在自己身上的藤条,多少有了点“苦口婆心”的味道。到了陕北那会儿,毛泽东把儿子毛岸英送去农村劳动,理由也是板上钉钉,“只有和老百姓一起吃苦,才懂得革命的真意。”你要说这像不像毛贻昌?说像,是继承;说不像,是超越。一边舍得让儿子下苦力,甚至到了朝鲜战争时,拍板让毛岸英上前线,硬气到惊动所有人。毛岸英牺牲,主席的箱底留着那件劳动大学旧衣,多少有点“父爱如山”的后劲。
事后,哪怕李讷这样的小女儿,吃黑豆饭也不能搞特殊化。“别人的孩子能走,咱家孩子为啥不能走?”就算闹出“女儿饿晕课堂”等新闻,毛泽东依然铁腕如初:“我说了,毛泽东的女儿照样挨饿!”你说这是冷血,还是责任感过剩?屁大点孩子,那嘴脾气跟父母真是一脉相承。
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,这一切都是个人选择或者家庭内部的事,可别忘了,这背后揉杂着的,是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、家国一体的传统作派。1947年,撤离时的石桥抉择,“炸掉容易,建设难”,这话换成现代一句流行语,就是“别老想着一锤定音,长远点行不行?”战火里的一座桥,成了毛泽东摒弃“破坏至上”的哲学标本,也是父亲那点老派坚韧与新世界理想的再一次交锋。
再往后,时过境迁,1959年韶山墓地前,毛泽东弯腰叩首,念一句“前人辛苦,后人幸福”,你猜他心里装着的是什么?也许那里藏着他对父亲那一代人的愧疚、感慨,也许那就是对子孙后代的期许。卧室的木床抚摸时,念一句“伤寒能治了”,人已远去,亲情未了。
翻腾到这里,咱要说,革命者的幼年绝不是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,也绝不是满纸苦情剧场。它像老中医开的方子,猛药下得重,把苦与痛揉进骨头缝里,然后再转化成年轻一代对世界的担当。毛泽东如今成了千万人的信仰,其童年的由来,并不是那点粗粮或藤条,而是他从鞭痕、挨打、差别和自省中生长出的“你要活得不一样”的倔强。他既把老一辈的严苛转译成建设新世界的力量,也把人世间最深的亲情化进顶天立地的气度里。
忍不住想问一句:你小时候有没有和父母斗智斗勇过?他们的哪一句唠叨,成为了后来你闪光的起点?评论区等你揭晓“心机爸妈”名场面,也许从你的故事里能找到下一个燃起的火种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富牛证券-配资正规配资门户-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-股票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